share
遺恨明治十三年最後的復仇(遺恨あり 明治十三年 最後の仇討)
《遺恨明治十三年最後的復仇》以最後士族的復仇來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與明治維新初期的西化法治國家社會兩個思想精神極端對立的故事。受盡士族俸祿幾百年卻日漸墮落造成不平等人民待遇是明治以國家人民為由之時代與進步的趨勢立場,但引發出代表武士道復仇精神的日本傳統士族大義的卻是末代士族的悲情人物臼井六郎。
劇中的臼井六郎(藤原竜也)對於復仇的堅定意志早在幼時父親被弒當下就已造就,以致跨越明治時期的犯罪和自首都完全接受且非以武士身份要求平反,若以日本傳統武士精神來貫穿本劇倒缺乏說服力,講求最終兩位元兇的復仇和無法擺脫的復仇信念,這樣扭曲一意孤行的態度反而變成讓人畏懼、進而想觀其全象端倪、這樣悲壯的苦痛人生。
而且至終臼井六郎也未能完成其復仇,卻人生在放棄一切只求復仇與一死之下落得虛無和迷惘的回到最初和最終的"家",與當時一同見證慘案造成永恆創傷的女僕(松下奈緒)再見面為劇尾,是為沒有答案和終點卻似乎只能回到當初的起點之後,"再"重新開始過,彷彿那段復仇從來沒有過或沒有意義的發生,悲泣瘋狂之後人生又得以繼續.....
似乎武士道精神與明治改革都非本劇的重點,要處反而在於主人公縱其一生棄而不捨的復仇堅持,以無止盡的復仇來走自己的人生,這樣無悔的悲慟宿命反而輕易的超越本篇時代上兩種文化對立的部分,精彩表現出人性、靈魂最極致的一面。
藤原竜也、松下奈緒、北大路欣也、 吉岡秀隆極佳的演繹讓本劇已然超越日劇SP特別篇的程度、幾近映畫的水準,是春季日劇裡最值得看看的歷史故事劇。
日本人也許沒有像德國人願意在二戰上對曾殘忍殺害的國家全盤的道歉和負責,可是可以同樣發現日本人的自省和復甦再進步的團結力量是台灣難以比擬的。過去士族的墮落和武士道精神都毫不含糊的面對,東日大地震的災後政府處理和應對。相較於台灣當政對過去仇恨事件的含糊、大多數引起現在偽仇恨對立的愚弄人民成為鐵桿教義派、強調現實功利與經濟影響為藉口的媒體與政黨其墮落和虛偽、遭遇災情最大的支援卻是民間團體自救、社會資源浪擲的到處陋洞缺乏監督社會....台灣人的確大大缺乏認真面對過去問題和無視敗壞現況的態度和願意"處理"的政府(該說國家???),身為一個住在台灣的人我無時不刻都感到羞恥和痛苦難過。
1 則留言:
東日大地震的災後政府處理和應對?
這一點不敢苟同。在這次事件的處理上,日本政府恐怕還不如台灣。
張貼留言